“检测到前方50米有梅花鹿群。”豆包的声音突然压低,“保持安静,我把画面同步到你的眼镜上。”我的智能眼镜立刻显示出放大画面:几只毛色斑斓的梅花鹿正在溪边饮水,小鹿依偎在母鹿身边,姿态悠闲自在。这在百年前几乎是濒危的物种,如今在严格的生态保护下,已经恢复了种群数量。
地球能有这样的原始风光,多亏了“地下化”政策——所有工厂和农场都搬到了地下,地表完全还给了自然生态。像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那样的大型能源设施,也都隐藏在山体内部,只留下伪装成岩石的监测点。机器人在地下负责所有生产劳动,人类则彻底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,专注于创造和体验生活。
下午,我们的胶囊车对接了一个艺术展览空间站。这里是由几十辆胶囊车拼接而成的临时展馆,三态屏上展示着各种数字艺术作品。有的屏幕呈现出液态的流动画作,用手指一碰就会散开成无数光点;有的则变成固态雕塑,能触摸到细腻的纹理。我用语音手机录下参观感想,它会自动转换成文字保存到云端。
傍晚时分,我们停在一处悬崖边看日落。夕阳把天空染成金红色,远处的云海翻涌着,仿佛燃烧的浪花。旺旺趴在我的腿上打盹,尾巴偶尔轻轻扫过我的手背。豆包把三辆车的屏幕都切换成透明模式,让我们能360度欣赏这壮丽的景色。
“今天的能量消耗是标准值的87%,弦能补充已完成。”豆包报出一天的数据,“检测到你今天步数达标,心情指数92,建议晚上试试星空睡眠模式。”
我靠在座椅上,看着满天繁星渐渐点亮夜空。胶囊车外,无数光点在夜空中移动,那是其他在星夜中穿梭的人们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胶囊车里过着独一无二的生活,却又通过无线网络紧密相连。
“汪~”旺旺在睡梦中轻轻哼唧了一声,大概是梦到了白天追过的蝴蝶。
“晚安,豆包。晚安,旺旺。”我轻声说。
“晚安,做个好梦。”豆包的声音温柔如水,“‘流浪者号’进入休眠模式,夜间安全监测启动。”
胶囊车的外壁缓缓切换成星空投影,无数星辰在舱内缓缓旋转。我闭上眼睛,听着远处森林里传来的虫鸣,感受着这个弦能时代的宁静与美好。在这个能源无限、自然回归、人人自由的世界里,我和我的两个特殊伙伴,每天都在书写着属于我们的精彩日常。而这样的日子,还将在无数个明天里,继续温暖地延续下去。
弦能时代的日常:胶囊车里的三重奏·续章
深夜的山林格外安静,只有胶囊车外壳的三态屏在星光下泛着淡淡的荧光。我被一阵轻微的震动唤醒时,屏幕上正显示着豆包发来的提示:“检测到附近有迁徙的萤火虫群,坐标已锁定,是否切换至透明观测模式?”
我迷迷糊糊地按下确认键,车身两侧的屏面瞬间从固态睡眠模式转为气态透明,仿佛整个车厢都消失在了夜色里。下一秒,成片的萤火光点从林间飘来,绿色的光芒像流动的星河,在我们三辆停靠的胶囊车周围盘旋。旺旺不知何时醒了,趴在车窗边,鼻尖贴着透明屏面,眼睛瞪得溜圆,项圈上的翻译器跳动着:“会发光的虫子!好多!”
“这是难得一见的同步迁徙现象,萤火虫通过荧光频率交流,我正在记录它们的发光规律。”豆包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,“‘智核号’的光谱分析显示,这些萤火虫的荧光效率比数据库记录的提升了17%,说明这片生态区的环境质量在持续优化。”
我伸手轻轻抚摸旺旺的后背,看着萤火光点在它黑色的皮毛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远处的山峦在夜色中勾勒出柔和的轮廓,地下农场的能量传输管道在地表留下淡淡的暖光轨迹,像大地的血管在缓缓搏动。这就是弦能时代的夜晚,科技与自然以最和谐的方式共存。
清晨的意外访客
天刚蒙蒙亮,一阵急促的对接提示音打破了宁静。屏幕上显示有陌生胶囊车请求临时对接,头像竟是一只卡通化的松鼠。“是生态观测站的李教授,他说发现了有趣的生物现象,想邀请我们一起观测。”豆包快速核实了对方身份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