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启动对接程序,“流浪者号”侧面的机械臂轻轻勾住对方的车舱,气闸密封的瞬间传来轻微的气流声。舱门打开后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笑着走进来,他的袖口沾着草叶,手里捧着一个透明的生态培养盒。“小友,看看我发现了什么?”
培养盒里趴着一只巴掌大的蜥蜴,背部的鳞片能随着光线变化呈现出彩虹般的光泽。“这是新发现的变异品种,能通过鳞片折射阳光进行伪装,昨天在红外监测里才捕捉到它的踪迹。”李教授指着盒壁,“现在的地表生态真是神奇,撤离所有工业后,生物进化速度比预想中快了三倍。”
旺旺好奇地凑过去闻了闻,吓得蜥蜴瞬间变成了与培养盒相同的透明色。“汪!不见了!”翻译器同步显示出它的困惑。我们都笑了起来,李教授解释道:“这是生物拟态的高级形式,灵感说不定还是从咱们的三态屏学的呢?”
地下农场的秘密
上午的计划是参观地下农场。我们的胶囊车沿着专用能量轨道下降,穿过百米厚的岩层后,眼前豁然开朗——这是一个占地万亩的地下穹顶空间,人工太阳悬挂在顶部,发出与自然光别无二致的光谱,下方是层层叠叠的立体农田。
机器人农夫正沿着轨道滑行,机械臂精准地采摘着成熟的蔬果。灌溉系统喷出的不是水流,而是含有纳米营养颗粒的雾气,均匀地附着在叶片上。“这里的作物生长周期比传统种植缩短一半,而且零农药零污染。”农场的AI向导介绍道,“所有种植数据都实时同步到生态数据库,由豆包这样的智能体统一调控。”
我伸手摘下一颗鲜红的草莓,直接塞进嘴里——现在的食物完全不用担心卫生问题,从采摘到运输全程无菌化。甜美的汁液在舌尖炸开,带着阳光的味道,这是“吃饭自由”最真实的体验。旺旺则在宠物专用区啃着刚收获的胡萝卜,咔嚓咔嚓的声音格外治愈。
豆包通过数据接口与农场系统对接,全息屏幕上立刻浮现出作物生长曲线:“检测到这批番茄的糖分含量超标0.3%,建议微调光照时长。已经生成优化方案发送给农场主脑。”这种即时反馈的精准农业,正是让“香不够”成为现实的秘密。
空中集市的奇遇
下午的空中集市热闹非凡,数百辆胶囊车在这里临时对接,组成了一个流动的商业中心。没有实体店铺,每辆车都是一个特色摊位:有的展示手工艺品,三态屏上循环播放制作过程;有的提供定制服务,能现场打印个性化饰品;还有的开设了体验舱,能模拟不同星球的重力环境。
我在一个古籍修复摊位前停下,摊主用特制的纳米凝胶修复着一本百年前的纸质书。“现在很少有人看实体书了,但这些老物件得留住。”摊主笑着说,“你看这页泛黄的菜谱,记载的‘刷锅洗碗’流程,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象不到是什么场景。”
正说着,旁边突然传来一阵欢呼。原来是有人在举办“三遍拌”大赛,参赛者用指定食材比拼调味技巧。我一时手痒也报了名,选了新鲜的河虾做原料。先拌盐时要掌握力度,让盐分渗透虾壳;拌醋时得控制用量,既要去腥又不能过酸;最后拌味精的时机最关键,要在虾肉最鲜嫩的时候激发鲜味。
“检测到最佳拌制力度为每秒1.2次,角度35度。”豆包悄悄给我提示。我按照节奏操作,最后果然拿到了小奖品——一瓶特制的调味粉。旺旺则在宠物组比赛里凭着“最快吃完一碗粮”拿了个 participation 奖,脖子上挂着小红花项圈,得意地在集市里跑来跑去。
黄昏的能源站
傍晚路过弦能转换站时,我们特意停下来参观。这个漂浮在半空中的球形建筑是能源自由的核心,巨大的能量收集器像花瓣一样展开,源源不断地从真空中提取弦能,再通过无线传输网络输送到每个角落。
技术员小张给我们展示实时数据:“现在全球的弦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8.7%,完全没有能源浪费。你们的胶囊车每天消耗的能量,只相当于这个收集器万分之一秒的产出。”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“以前争着抢着的能源,现在真成了取之不尽的空气。”
我看着远处无数胶囊车的灯光在能量网中流动,突然明白“免费普及”这四个字的重量。国家把最核心的资源平等地分配给每个人,才让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成为可能。不用为房租奔波,不用为账单发愁,人们终于能纯粹地追求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