赐他一个“便宜状元”,既是酬答其青词之功,更是对陈恪的一种无声嘉许与扶持——朕看好你带出来的人!
“状元……便点陈谨吧。”嘉靖的声音恢复了平静,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,“其青词……尤佳。”他特意在“尤佳”二字上加重了语气,仿佛在为自己的决定注解。
放下陈谨的卷子,嘉靖的目光投向下一份。
这是一份文采风流、辞藻华丽的卷子,策论虽无太多新意,但胜在工整稳妥,引经据典也显露出深厚的功底。
嘉靖翻开糊名——曹大章。
再翻密册,果然,其父与严嵩门下某位权臣有旧。
嘉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。
严嵩那老狐狸力保此人,他岂能不知?点个榜眼,给严党一个面子,也显得他这个皇帝“不偏不倚”。
此为平衡之道,帝王心术。
“榜眼,曹大章。”
最后一份卷子被拿起。
策论开篇便如刀锋出鞘,直指时弊!痛陈吏治腐败、卫所糜烂、海禁弊端,言辞激烈,充满忧国忧民之情,虽在具体方略上略显粗糙,但那股子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刚直之气,几乎要破纸而出!
嘉靖看着卷子上“温应禄”三个字,再对照密册中记录的其寒门出身、性情刚烈、曾与同窗激烈辩论等事迹,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在诏狱中宁折不弯的身影——杨继盛。
“又一个杨继盛吗……”嘉靖喃喃自语,声音里带着一丝复杂的疲惫,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。
朝廷需要这样的“鲶鱼”,需要这样的“诤臣”来搅动死水,哪怕他们有时会显得“不识时务”。
点个探花,既是对其才学胆气的认可,也是将其置于一个相对显眼却又不会立刻搅动大局的位置。
“探花,温应禄。”
朱笔提起,饱蘸浓墨,在那三份卷子的糊名处,郑重落下三个名字:
一甲第一名,状元,陈谨。
一甲第二名,榜眼,曹大章。
一甲第三名,探花,温应禄。
阳光透过精舍高窗,将御案分割成明暗两半。
嘉靖放下朱笔,目光扫过那三个名字,最终停留在“陈谨”二字上,嘴角那抹意味深长的笑意,久久未散。
精舍内,沉水香依旧袅袅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,又仿佛,一切早已注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