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6章 据理力争

“另外,”陈砚秋沉吟道,“苏掌柜那边,也请让他通过商界渠道,尽量安抚那些被牵连的士子家属,告诉他们,我正在设法周旋,万不可自乱阵脚,更不可在威逼利诱之下,做出违心之证。人心若稳,郑元化的分化之策便难以奏效。”

“好,我即刻去寻苏承恩。”

墨娘子离去后,陈砚秋并未休息,而是铺开纸笔,开始奋笔疾书。他要撰写一份详尽的文书,不是奏章,而是一份呈送给江南东路安抚使、转运使等路级长官,乃至可能直达御史台的“情况说明”。

在这份文书中,他首先以提举学事司官员的身份,陈述江宁士林因东林七子事件及后续清风阁案所引发的动荡与不安,强调士心可用亦可怜,过度打压恐生变乱。接着,他详细辨析清风阁所印书籍内容与“妖书”定义之区别,指出若按此标准,则天下议论时政之文皆可入罪,非国家之福。然后,他重点论述活字印刷术本身的价值,引用前人记载,说明其利于文明传播之功,恳请上官明察,勿因噎废食,使利国利民之术蒙冤。最后,他委婉提及自身因职责所在,过问士子情况而受阻,以及市井间开始流传针对他的不利谣言,暗示此案背后或有不可告人之目的,请求上级官员关注案情,确保司法公正。

小主,

他写得极其谨慎,字斟句酌,既要点明问题,又不能授人以“诽谤钦差”之柄。通篇以事实为依据,以律法为准绳,以情理为辅助,力求立论坚实,无懈可击。

他知道,这份文书能否顺利送达上官手中,送达后又能起多大作用,皆是未知之数。郑元化在江南经营日久,与路级官员关系盘根错节,蔡京一党的影响力更是无孔不入。但这已是他目前所能做的,最正式、最符合程序的抗争。

写完初稿,窗外已现出鱼肚白。陈砚秋毫无睡意,唤来安福,让他去请薛冰蟾。

薛冰蟾很快到来,她似乎也一夜未眠,眼中带着些许血丝,但精神尚好。

“薛姑娘,有一事相托。”陈砚秋将那份“清风本”册子递给她,“你心思缜密,尤善观察细微之处。我想请你仔细检视这册子,特别是其印刷的痕迹,与寻常雕版印刷有何不同?若能找出其独有特征,或许…在未来辨别真伪时,能派上用场。”

薛冰蟾接过册子,点了点头,没有多问,便走到窗边明亮处,取出她随身携带的放大水晶片(当时已有类似工具,称为“叆叇”或“放大镜”),对着册子上的字迹,一寸寸仔细察看起来。

陈砚秋则继续修改、誊写那份文书。他要争取在郑元化的伪证和谣言发酵之前,将这第一声辩驳与警示,传递出去。

天色大亮时,薛冰蟾终于抬起头,眼中带着一丝发现奥秘的兴奋。